|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五讲作业
你对魏明帝对待群臣谏言的办法有什么看法?
答:三国时曹丕过世之后,太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魏明帝不太爱说话,但性情沉稳刚毅,很有见识,善做决断。明帝知识渊博,很有才华,优礼大臣,开容善直,有君子容人之量。即便大臣犯颜极谏,也未曾予以凌虐或杀戮。对于大臣们劝谏他的文书,其中不少言辞激烈。曹叡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优点。但他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曹叡原来不曾交接朝臣,也不过问政事,平日只研读书笈.即位后,群臣想望风采. 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在他执政之年,有一批直言不讳的忠臣不畏生死劝谏,开始表现得很勤勉,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对于司空陈群和鍾离的劝谏明帝还是能够听进去的,明帝想铲平北芒山顶,下令在上面建造台观,以便远望孟津。卫尉辛毗进行规劝,明帝作罢。面对谏言明帝允许直抒己见,阜复也多次进谏,明帝感其忠言,手笔诏答。尚书孙礼坚持请求停止劳役,进谏明帝,虽然不能全部采用群臣的直言进谏,却都能宽容他们。
虽然他在位时期,魏国疆域比较大,在他统治的最后四、五年,即自蜀相诸葛亮死后,魏西方大患解除,便放松下来,开始大修宫殿,他的奢侈淫佚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了。宫殿在继续兴建,享乐在继续进行。这些民脂民膏建成的雄伟阔大的宫殿,在几十年后的战乱中,统统毁于王朝征战的战火之中,而此事魏朝早已被司马氏取代。
听信近臣的建议,安排司马懿托孤,是为高平陵之变的根源,但是细究起来我认为有所不妥。首先,明帝一开始所谋划的辅政人选并没有司马懿,可见明帝一开始对其也是防范的态度,但是害怕宗室力量没有限制因而则决定让曹爽、司马懿相互制衡。更为重要的一点,高平陵之变的根源在于士族力量的壮大,统治者的个人意愿并不是主要原因,其实在明帝去世后不久,曹爽便对司马懿进行了打击,将司马懿置于太傅的虚职之上,到正始十年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懿已经远离政治中心长达十年之久,可见明帝的托孤并没有让司马懿青云直上,其夺取政权是因为其背后政治势力的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