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19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2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一讲作业
1.谈谈你对夷陵之战的看法!
答: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吴蜀之间争夺荆州的战役,交战于夷亭,决战于猇亭,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主要原因是夺荆州,报关羽之仇。这场战役是西蜀刘备发起的,又以刘备失败退回白帝城,东吴全面胜利而告终。
夷陵一战,刘备败在自己的大意轻敌,不察地利,舍船就步。把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陆逊胜在了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忍辱负重。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成功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
  其实,夷陵之败早就埋下了伏笔。首先,刘备对荆州问题没有和东吴协商好,不过是项羽代之受过。其次,刘备没有从心底认识到蜀吴联盟的重要。根本就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

2.诸葛亮对夷陵之战的态度,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答:夷陵之战兵败了之后,诸葛亮感叹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的思想感情完全和曹操上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简直就是异曲同工之妙。其隐藏的意思就是:你们以为我不想阻止主上吗?呵呵,我想啊,可我阻止不了啊,法孝直行啊,但是他死了啊,他要是活着就能阻止陛下了啊,就算他不能阻止也不会让大军输这么惨啊……现在东征输了吧……输惨了吧……
  因为吴国有诸葛亮的兄弟诸葛谨,所以诸葛亮不好表态。另外,在刘备心中,诸葛亮不甚懂得军事。所以也不会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诸葛亮也只有旁观的份了。另一方面,刘备之所以没有带诸葛亮一起去伐吴,一个是因为新政权刚刚建立还不稳定,需要诸葛亮留守处理朝政。还有一个就是刘备身经百战,作战经验比较丰富。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身鲜明的写照!
    忠有很多种,诸葛亮对刘备尽忠无可厚非,因为诸葛亮曾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那么对于后主刘禅,他为何尽忠?他的尽忠是否为愚忠呢?
    我想,诸葛亮的尽忠并非愚忠。
    首先,忠的最高境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责任。而诸葛亮正是如此,他因为感激,帮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随后,又因刘备的永安托孤,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他恐怕早已把此当作自己的责任了吧!既然已成自己的责任,就必须要做且并无对错之分了,不是吗?
    其次,诸葛亮对刘禅尽忠,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自己对刘备的承诺。刘备病重时特诏诸葛亮嘱以后事,且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答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的回答便是对刘备的承诺。古人重诺“一诺千金”成美谈,诸葛亮遵守诺言,竭力辅佐后主,又有何不对呢?
    说诸葛亮愚忠,无非是因为刘禅太差,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么!事实而言,我认为其并不是太差。说起亲小人,远贤臣,但刘禅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贤臣存在,并都被予以重任。如诸葛亮逝世后,刘禅任命尚书令费褘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说起其不战而降也可讨论,历史上不战而降的并非其一人,再说蜀汉亡国也不是其一人的过错,不能因其为亡国之君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吧!我们可以说刘禅窝囊,但他并不愚昧,对此诸葛亮曾评价说其“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那么既然刘禅已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的忠心也就不是愚忠了吧!
    历史长河缓缓流过,带着蜀汉的兴亡,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叹流过,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他的那份忠心,定当永存于世,千古流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 孟达是蜀汉刘备集团与魏延等人平起平坐的野战将军。他文武全才,智勇超群。当年刘备入川,拥有巴蜀之地和汉中,全仗孟达和法正之功。刘备取得汉中后,即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当时张飞为巴西太守,法正为巴郡太守,诸葛亮为蜀郡太守,魏延为汉中太守。由此可见,当时的孟达已成为刘备集团的重量级人物。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却做了一件与他儒将风度极其不配的事,使得孟达的人生旅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当时孟达驻扎在秭归,奉刘备命令,孟达挥师北上,进攻房陵。在房陵陷落后,孟打一时性起,斩杀了房陵太守蒯祺及其一家老小。蒯祺被斩,成为孟达的恶梦! 那么蒯祺是什么人?他又有什么复杂的背景呢? 原来,刘备当年在荆州投靠刘表之时,曾一度寄希望于荆襄豪强,而蒯`庞`黄等豪族及诸葛亮正是荆襄地主势力的代表。诸葛亮的大姐即嫁给了蒯祺,使诸葛亮和蒯家成为姻亲。蒯祺后来在曹魏为官,此时携带家眷驻兵房陵。 孟达攻陷房陵后,千不该万不该斩杀蒯祺一门老小。掳回成都,交给刘备发落不就行了,何必斩杀而后快呢?
人非圣贤,杀了自己的姐姐`姐丈和小外甥,诸葛亮的心里能好受吗?况且诸葛亮自从八岁死了娘,十二岁死了爹,兄弟姐妹五人全靠叔父拉扯长大,十六岁时叔父又死了,年幼的孩子们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躬耕南阳时,也是为了摆脱生活的艰辛和潦倒,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地的豪族蒯家和庞家,自己娶了黄家的丑女为妻。成年后,他得遇明主刘备,总算各方面有了好转。此时的诸葛亮已是军师将军兼蜀郡太守,大哥诸葛瑾也在东吴任绥南将军代领南郡太守,二姐夫庞山民在曹魏官至御史中丞,大姐夫蒯祺任房陵太守,小弟诸葛均也做了长水校尉,两个姐姐都做了夫人。正当兄弟姐妹们告别贫苦,春风得意之际,大姐和姐丈偏偏被自己的下属所杀,心中的痛楚真是难以抑制。此时的孟达在想什么,为何这么做?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孟达仗着有法正这个刘备的红人做靠山,根本没把此事放心上也未可知。但诸葛亮的心中一 定有颗解不开的疙瘩。本来诸葛亮就对刘备过分偏爱巴蜀地区的干部法正`刘巴`孟达`李严等人,心存忌恨。 就在该年底,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当刘备得知关羽曾向孟达求救而被拒绝时,对孟达恨得咬牙切齿,欲立即召回问罪,诸葛亮因恐孟达叛逃劝刘备勿逼得太紧,刘备才暂时作罢。果然不久便接到了孟达的辞职书,随后孟达便率兵投降了曹魏。曹丕很欣赏孟达的儒将风度,遂封孟达为新城太守,以作为进攻巴蜀的先锋部队。 孟达在曹魏未得到众大臣的信任,但魏主曹丕`尚书令桓阶西南军区总司令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对孟达倒相当友善,在工作上给予很大支持。但明帝继位后,桓阶和夏侯尚已在曹丕前去世了,使得孟达顿感形单影支,非常没有安全感。尤其是辅佐大臣司马懿对孟达更是不信任。就在此时,蜀汉诸葛亮加紧对孟达进行政治喊话,劝说孟达起义反正。孟达思前想后,虽谷虑重重,但故人多在蜀汉,况且诸葛亮在信中信誓旦旦,情真意切,孟达遂动了心,决定在适当的时候献出新城,起义返蜀,并送给诸葛亮“绘帽”一顶,“玉玦”一幅,以表心意。孟达哪里知道,这正是诸葛亮借刀杀人的妙计。 这些情况很快被司马懿获悉,孟达依然以书呆子气未加戒备,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认为:“司马懿驻军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新城有一千两百里,即使司马懿得知自己起义,他向洛阳报告,再由洛阳发出命令,司马懿接到命令出兵新城,这样一来,至少要一月以上。”诸葛亮一看孟达之书,心中暗想:“孟达此回必死也!”孟达虽熟读兵书,但却忘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作为一方总司令,在自己的辖区内如发生叛乱,根本不须请旨,即可立马剿灭。 如果此时诸葛亮竟全力驰兵救援,定会赶在司马懿之前与孟达会合,孟达可保不死。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微微一笑,只派了一支偏师做形式上的救援,自己忙着去安排西线战事去了。 蜀汉建兴六年春天,司马懿只用八天,即率兵直趋新城,仅用了十六天,新城陷落,孟达被斩。 斩杀孟达的战事,成就了司马懿执掌兵权以来,最辉煌耀眼的功绩。  屋外风雨呼号,屋内青灯如豆。读史至此,笔者掩卷深思:为官如孟达之流,真是该死!连总参谋长的姐姐都敢杀,况且自己的靠山尚书令法正早已做古,荆襄干部势力抬头,巴蜀人士势力衰落,自己不夹起尾巴做人,还不把新领导放在眼里,不掉脑袋才是怪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三讲作业
1.比较前后出师表

答:《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一致于北伐大业。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前《出师表》写的非常豪壮,诸葛亮满怀信心的要恢复汉室,这里既讲了临战指挥问题,也讲了用人、律已和决策问题,并鼓励告戒刘禅,鼓舞士气。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尽心为国、不图私利、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后《出师表》写得没有前《出师表》那样的豪迈,却以理服人。写了未解有六,宁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想以弱胜强,做最后一搏。表现了他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的一代贤相的高贵品质。
《出师表》包涵了太多的意义,前者主要以情动人,后者说理性强。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表,是后世敬仰的诸葛亮的主要缘由,也是一种坚贞不渝的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2.曹真
答: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强调司马懿与诸葛亮两名英杰对垒的激烈,而将曹真成功击退。诸葛亮两次北伐的功绩转记予司马懿,曹真的实力被大大弱化,面对诸葛亮屡战屡败,最后更在征蜀失败后因为诸葛亮的信活活气死。
而历史上曹真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名将,作为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曾力挫其两次北伐。曹操非常喜欢曹真,对他刻意栽培,使他成为三位养子中最成才的一位。在曹操军事生涯的中后期,曹真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曹真没有完成伐蜀大业,但他两次挫败诸葛亮北伐,一次主动进攻,在跟诸葛亮的较量中取得完胜。这充分说明了曹真的能力。
不过,曹真在演义中也有当诸葛亮以离间计制造司马懿谋叛消息时加以识破,以及卧病时主动将都督印让与司马懿的描述,仍表现出相当的才智与气量。在蜀将魏延的评价中,曹真也是个“颇识兵法”的人物。可惜魏主不能唯才是用,才给了司马懿升迁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四讲作业
1诸葛亮的逝世对三国的影响
答:诸葛亮的逝世对三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诸葛亮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的,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诸葛亮在世时鞠躬尽瘁,去世后在蜀国人民心中结下了深深地感情。蜀汉王朝也因此走向了下坡。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
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
诸葛亮去世后,三军恸哭,给蜀国带来的打击不小,原实力雄厚的蜀国再也没有能力抵抗司马懿的军队,逐渐走向灭亡。
总结:1)诸葛亮以守为攻,联吴抗魏,以法治蜀。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同曹魏的荀彧一样,称得上是最后一批“汉人”。 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逝世使蜀汉王朝走向了下坡,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失去了中流砥柱,实力大大衰退。蜀国几乎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谋臣。加上刘禅又无能,导致了蜀国朝政混乱。使蜀国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对吴国来说,失去了一个智慧的强有力的外援,蜀吴联盟尽管依然存在了不少年,但已经缺少了灵魂,也最终间接导致吴国灭亡。对魏国司马来说,军事上失却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2)诸葛亮的逝世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而也加速了三国归一统的政治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2你对魏延的评价
答:魏延身为蜀国大将,他的才能不容忽视的。早年随刘备入川,便“数有战功”,后来刘备攻取汉中,需要大将镇守。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结果刘备选拔的却是魏延。魏延也不辱使命,长期镇守汉中,保证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万无一失。诸葛亮六出祁山,又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方针,姑且不去讨论该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魏延的作战经验与战略眼光还是无庸质疑的。魏延若论才干,称汉蜀魏延名将,决无半点过分之处,他的作战才能,已绝不下于关羽。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魏延虽然智勇双全,但还是缺乏大局观念,而且性情高傲,经常以势凌人。因为他与杨仪的私仇,他忘记了敌军大军压进的危险,更忘记了诸葛亮新逝整个蜀国的悲痛之情。在这种时期发动与杨仪的争斗,就会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将自己推上了军心和民心的对立面,也就无疑将自己推上了死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五讲作业
你对魏明帝对待群臣谏言的办法有什么看法?
答:三国时曹丕过世之后,太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魏明帝不太爱说话,但性情沉稳刚毅,很有见识,善做决断。明帝知识渊博,很有才华,优礼大臣,开容善直,有君子容人之量。即便大臣犯颜极谏,也未曾予以凌虐或杀戮。对于大臣们劝谏他的文书,其中不少言辞激烈。曹叡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优点。但他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曹叡原来不曾交接朝臣,也不过问政事,平日只研读书笈.即位后,群臣想望风采. 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在他执政之年,有一批直言不讳的忠臣不畏生死劝谏,开始表现得很勤勉,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对于司空陈群和鍾离的劝谏明帝还是能够听进去的,明帝想铲平北芒山顶,下令在上面建造台观,以便远望孟津。卫尉辛毗进行规劝,明帝作罢。面对谏言明帝允许直抒己见,阜复也多次进谏,明帝感其忠言,手笔诏答。尚书孙礼坚持请求停止劳役,进谏明帝,虽然不能全部采用群臣的直言进谏,却都能宽容他们。
虽然他在位时期,魏国疆域比较大,在他统治的最后四、五年,即自蜀相诸葛亮死后,魏西方大患解除,便放松下来,开始大修宫殿,他的奢侈淫佚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了。宫殿在继续兴建,享乐在继续进行。这些民脂民膏建成的雄伟阔大的宫殿,在几十年后的战乱中,统统毁于王朝征战的战火之中,而此事魏朝早已被司马氏取代。
   听信近臣的建议,安排司马懿托孤,是为高平陵之变的根源,但是细究起来我认为有所不妥。首先,明帝一开始所谋划的辅政人选并没有司马懿,可见明帝一开始对其也是防范的态度,但是害怕宗室力量没有限制因而则决定让曹爽、司马懿相互制衡。更为重要的一点,高平陵之变的根源在于士族力量的壮大,统治者的个人意愿并不是主要原因,其实在明帝去世后不久,曹爽便对司马懿进行了打击,将司马懿置于太傅的虚职之上,到正始十年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懿已经远离政治中心长达十年之久,可见明帝的托孤并没有让司马懿青云直上,其夺取政权是因为其背后政治势力的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六讲作业
1.你对魏明帝的后事的处理有何看法?
答:魏主曹睿淫荒实在过度,终酿成重疾,年仅三十有五。已骨瘦如柴,奄奄不起立郭夫人为皇后。命曹宇为大将军,宇为曹操庶子,与曹睿素来亲善。故曹睿想嘱咐后事于他。又使得将军夏候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前是曹真子,后是曹休子)晓骑将军秦朗等与燕王共同辅政。偏有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竟图揽权,不愿燕王等人辅,总想钻个空子去与曹睿面前诬说些什么把他们拦下来,但一直未有机会得逞。今正碰上司马鼓班师奏报,这时睿已不能主事,燕王曹宇乃令彭仍回镇长安,好象怕他回到都城来会吃掉自己似的。又过了儿天魏主曹睿又气喘不息,曹宇便吓坏了怕睿马上死去,自己无主张,就赶快宣召曹肇等过来与谋大计,独曹爽还站在睿旁不走。
还有刘放、孙资也在旁,并且他们的意思也是看见睿已成这个样子了,而急着等他表个态,以后辅政的人选是谁。刘放见燕王曹宇进来了更是着急,便忙哭着问陛下若有讳,后事托付何人?睿惨然道:“卿尚不闻联用燕王么?”这时刘放只好再放胆说:“先帝有诏藩王不得辅政,况且陛下人还在世,只是有病卧床不起。曹肇、秦朗等借口来看陛下的病实在与宫人戏言玩笑。
燕王曹宇并不监束,汉拥有好多军兵在宫外,不令我等进来,这与古时竖刁赵高有什么二样?现在太子幼弱未然亲政,外有强寇,内有无心或者是不懂辅政的人,恐国家从此多事孔臣久受到陛下的恩宠,不忍让这种现象存在。敢冒死前来向陛下奏明。”曹睿听后感到烦躁,不禁想起道:“所以为谁可大任?”这时燕王曹宇等已离开,曹爽仍在旁,不便立异,便举爽代宇,孙资亦随口赞同。
曹睿听了刘放和孙资的话后,转脸朝着曹爽说:“卿自思能托否?”爽流汗侠背,不能措词。刘放伸足踢爽,爽才逼出一语道:“臣愿死奉社翟。”刘放和孙资接着说:“太尉司马彭才略过人,可参大政。”睿点头称善,刘放便请旨召彭。正好曹肇趋人,刘放和孙资避出殿外。睿把托召彭事说了与肇听,肇着说:“怕有董卓事重渲吧!”因睿又心动不愿召鳃。待至肇退,刘放、孙资又趋人,极言肇有异心,睿复依放、资的意见。由于睿病重不能自主笔写,便由刘放握住睿手草拟诏书。书成由刘放、孙资贵诏出外,即宣布有诏“免燕王等官不得侍留殿府中”燕王宇性本温和当即出去。献、肇、朗三人,亦无法可施只好流涕归第。
刘放即令内史辟邪,驰召司马郭。郭见前后诏旨两歧,料知宫中有变,星夜赶至洛阳。人宫求见,睿握住彭的手说:“联忍死得君,今得相至托付后事,我无遗恨孔”彭顿时叩首受命睿复召得两个儿子,齐、秦二王与豁相见,并要二子向巍作揖。又指齐王芳,对彭道:“这就是他日的储君,请卿审视勿误勿忘!”又教芳前抱彭额,鼓流涕道:“陛下放心,难道不忆及先帝临崩曾将陛下嘱臣么?”睿开颜道:“如此这好,愿卿与爽共辅此子便孔”乃即立芳为皇太子,曹爽为大将军,鳃乃守官太尉。辅导东官。越宿即告终。曹爽、司马彭,奉太子芳即位。芳年才八岁,有人说是任城王曹揩子。
总结:连年征战,曹魏国库空虚,财政开支本已告急,曹睿又雪上加霜,在洛阳、许昌两地建宫殿,国家财政危机。大臣们数次上疏劝谏,曹睿不但不听,还变本加厉地劳民伤财,激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 如果说他只是无安国之智 ,那么只要选对继承人,曹魏还有重整河山希望的。可是,曹睿在继承人和顾命大臣的选择上也犯了致命的错误。 曹睿没儿子,他应该从父亲、祖父的后嗣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他却选中了养子曹芳做继承人。 曹睿病重时,他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后事,就叫来宠臣司马懿,让他辅佐年仅8岁的曹芳登基,也许是怕司马懿靠不住,他又叫来皇室宗亲曹爽,让他与司马懿一起辅佐朝政。这下可好,司马懿和曹爽各怀野心,曹睿临终托孤,正好给了两人明争暗斗的机会。 公元239年,曹睿在洛阳驾崩。司马懿率先打起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主意。 所以说曹睿虽有打仗之勇,很有才能、能力,但对帝王之术是缺乏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3.孙权 是明君为什么处理不好继承人的的问题?
答: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休、七子孙亮。由于孙权长期没有册立皇后,所以他的儿子们没有嫡庶之别,只有长幼之分。因此,兄弟们之间都有争夺继承人的权利,这也是孙权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
孙权为何要给自己挖坑呢?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孙权早年凭借哥哥孙策打下的江山建立了孙吴政权,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在孙吴的早期统治过程中,存在着两股政治势力。分别是北方已淮北人士为主的政治集团,以诸葛瑾、张昭、鲁肃、张修等人为代表。南方世族势力所形成的势力集团则以诸葛恪、陆逊、顾雍等为代表。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南北人士的两大集团之间矛盾重重,在很多问题上都产生分歧和对立,这对东吴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
在孙权早期的统治过程中,两大派系已经形成。在围绕着孙权的继承人问题上开展了激烈的争斗和残酷的倾轧,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的阴谋手段,使本来脾气就暴躁,生性多疑的孙权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很多严重的错误!
由于孙权是一个长寿的君主,随着他年龄的衰老,对身后之事的顾虑越来越重。长子孙登和三子孙和都曾作为太子人选。但孙权早年代表着北方士族利益,他对孙登和孙和的“江东化”甚为不安。为了打击江东的世族势力,不惜对自己的儿子下手。比较幸运的是孙登因为英年早逝而躲过了一劫,而颇具帝王相的孙和因与弟弟孙霸争夺太子位而被孙权的妹妹孙鲁班诬陷而失去了太子位,而用心不良的孙霸因为哥哥孙和被废而很快遭到了孙权的处置,盛怒之下的孙权赐死了自己的儿子孙霸。而到最后出现了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那就是自己几个有能力的儿子都死了,而此时剩下了尚未成年的儿子孙亮,而孙亮继位的时候还不满十岁。
为什么孙权在子嗣众多且均有能力的情况下没有像康熙那样选出合格的继承人呢?原因在于当时孙吴的环境是本是北方士人集团的孙权在面对江东南方士族集团的分权时,屡屡挑起事端致使江东世族对孙氏政权产生了离心力。丧失了江东大族的支持孙吴的统治危机来临,这也是吴国走向灭亡的祸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9 08: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