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诗就应不谈政治吗? ——纠正一种思想偏向 田子壬 当前,在众多微信诗群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要求和规定:本群不谈政治,不得涉及政治敏感性话题,不刊涉及政治敏感作品。笔者始终认为这是一种概念多么笼统模糊的要求和规定!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政治。我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孙中山先生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不谈政治,说白了就是不谈管理众人的事,也就是社会上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既然要求我们的诗歌爱好者及其写作不谈政治,不反映社会上的事,那么大家就只好去吟风弄月,作飘然于世外的隐士,“但低头,笑指梅花蕊”了,这难道就是我们为人和写诗的目的吗? 记得有一次,笔者与亲属到某市繁华地段午餐,餐后看到一家书店,便进去逛了一下。作为诗歌爱好者,我总先留意寻找诗歌作品栏,可惜我走遍了整个书店,也没有找到我希望看到的近体诗作品,最后只在一个不太明显的角落里,看到了几本中外现代诗,所以当时我的心情不是很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试看当今社会上,近体诗的微信群如雨后春笋般面世,近体诗作也象世上最大的企业或工厂的产品,为什么现在的书店竟没有近体诗呢?是近体诗难得书号出版?是书店不予采购?还是广大读者不喜欢?……这使我想了很多很多。回头看看当今一些近体诗,那真是应了不谈政治的要求和规定,只吟风弄月,不反映社会现实,这还会有什么好诗呢?这真是近体诗的悲哀! 让我们再从诗歌的长河中,去看看历史上的那些伟大诗人,有哪个是不关心政治,不反映社会现实的?李白:“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苏东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真是举不胜举!所有的诗人都无不密切注视着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关心着祖国与人民,他们的诗歌都是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反映。正是这些优秀作品,成就了他们一个个伟大诗人。时至今日,我们学习作诗,为什么就要避开政治和社会现实呢?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政治敏感性话题。笔者认为,所谓政治敏感性话题,无非就是一种能迅即触及人们大脑神经敏感反应的政治话题,是一种不能随便议论的政治话题,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话题。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话题都有正面的和反面的两种意见,拿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两种意见,我们不能笼统地通通说不。对正能量的意见,我们不但不说不,而且还要给予鼓励和褒扬。难道不是这样吗?因此不得涉及政治敏感性话题的提法也是欠妥的。 再次,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涉及政治敏感作品。从政治敏感性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所谓涉及政治敏感作品,无非就是有关这个话题的作品,如前所说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话题的作品。但其中一定也包括很多正能量的作品,难道这样的作品都不刊吗?足见其提法是多么欠妥! 综上所述,不谈政治、不得涉及政治敏感性话题和不刊涉及政治敏感作品的说法,显然都是过于笼统模糊欠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法?归根结底是一种政治思想上的幼稚病!诚然,历史上的“文字狱”至今仍使人心有余悸,但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我们应不再谈政色变,真正的诗人及其作品也应是关心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笔者认为,在提法上,与其笼统模糊地说“不谈政治,不得涉及政治敏感性话题,不刊涉及政治敏感作品”,倒不如说“不要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令、法规”等较明白直接些。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些微信群诗刊及编辑作者,热衷于在小圈子里发表一些吟风弄月或应节应日的诗歌,而一味排斥反眏社会现实的所谓“政治”作品,并且互相吹捧,妄自尊大,墨守陈规犹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这一现象阻碍着诗歌的正常发展,最终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