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3-2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尴尬二:全川编剧仅两位
那为什么谐剧的创作会面临如此困境呢?
沈伐弟子、第三代谐剧演员王迅坦言,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编剧的创作与收入不成正比,创作失去了积极性,不少谐剧编剧都改行去写小品、电视剧,专业创作谐剧的编剧队伍急减,数量上不去,作品质量也江河日下,目前谐剧高质量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
张廷玉是第一个女谐剧演员,她对现在谐剧的发展不无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节目也与时俱进,但我们的很多剧本中缺乏反映时代和热点的新鲜点子,为了搞笑不惜流于庸俗。失去了创新精神,也就意味着失去观众。”
当年王永梭集编、导、演于一身,编导演的矛盾并不突出。但第二代谐剧弟子中,却少有集创作、演出于一身的人才。沈伐说:“严格地讲,目前四川的谐剧编剧只有两位———包德宾和严西秀,他们要为那么多演员写剧本显然不现实。”
记者了解到,谐剧对编剧的要求很严,需要编导演三位一体进行创作,先有文学脚本,再搬上舞台尝试,再度创作,要与演员不断地沟通、不断修改。而就剧本而言,由于要由一个人展现故事和矛盾冲突,所以编剧也需要想得很细,语言要很精密,没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无法吃这碗饭。事实上,市场越萎缩,越无人愿意从事谐剧创作。创作和谐剧市场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