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刚毅 于 2014-12-30 21:42 编辑
《回延安》中比兴手法的妙趣 张刚毅 一样的形象感,又使全诗的韵律的连贯,结构谨严。 “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蝉联之妙更令人叫绝,如第五部分,“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这是用“兴”的手法。诗人借杨家岭(延安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高高飘扬的红旗起兴,接着咏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之事,诗人在此没另咏其它,而是自然地将下面写革命的战斗历程的诗句相联在一起,环环紧扣所咏之事,关联所借之物。 诗人还善于将比兴法错落有云致地运用于诗中,使各诗节浑然一体,读来有千回百转之感,如第二部分,开头一节用“比”引出二、三两节“比兴”合用的咏叹——“树梢树枝枝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两节同时承上面“家中”写出了“家人”的亲密无间和“家中”母亲的养育之恩,第四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则用“兴”的手法,借当年“家中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在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不禁亲切地直抒“手把手作教会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的感激之情。第三部分,诗人又通过写同亲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的动人情景,尽情地抒写自己回到母亲怀抱所享受温暖之余。第四部分诗人很自然地写到自己在母亲怀抱尽情享受温暖之余,再仔细端详母亲的面貌,于是发出深深的感叹:“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道出了今日延安的可喜变化:最后一部分诗人歌颂了延安之后以舒缓的语气作线“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表达了诗人对离于母亲之后的眷恋之情,一“比”自始自终,着尾圆合。如此蝉联各诗行之意,自然地形成了母亲啊,我回来了(回延安)——我感谢母亲(忆延安)——我在母亲怀抱(在延安)——让我看看母亲(看延安)——母亲,我赞颂你(颂延安)完美和谐的主旋律。这个比喻贯穿全诗,象一股山泉流水,直泻而下,自然流畅。 就诗的局部而言,诗人在某部分中换用另外的比喻,将一部分中的诗行蝉联起来,如第四部分“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这个比喻用得妙不可言,只要一抬眼,就能在明镜里把延安城的巨变看个够,于是诗人把在明镜里看到的延安新貌用排比句一一描绘出来,这部分的几个诗节是由“明镜”这个比喻联在一起的,既形成了蓝天下的新延安就象在明镜里”的大产运动的丰硕成果来写自己成长的自豪,进而表达自己恋家的根本原因。 在《回延安》中,贺敬之的比兴手法运用自如,妙趣横生之处主要在于单用或合用的比手法不仅使诗情浓烈,而且使全诗蝉联不绝,这一点也是这首诗艺术的独特性之所在。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