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7

[佳作转载] 唐诗中禅宗思想

[复制链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1-2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11-25 14:15 编辑

                               唐诗中禅宗思想
   唐时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佛教对唐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说唐诗中的禅宗思想,这个话题是如何也绕不过王维的,也必须首先提他,因为王维被世人和后代成为“诗佛”。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王维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诗人博学多才,佛缘殊胜,躬身修禅,深得禅家三昧;另一方面,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王维,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王维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王维的诗的禅宗思想,有三个维度,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
   1. 以禅语入诗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影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以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不少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如《过香积寺》直接引用佛典: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是诗人以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环境,从而营造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其中末句的“毒龙”是出自《涅槃经》来喻内心的欲望和妄念。这深山孤寺正是安禅的好地方,通过安禅祛除内心的妄念。
    2、以禅趣入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起了,雨就要来了,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这时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就像已经大寒的季节,下个节气就是立春,春天也就不远了吗?每个人的初心,都是愿意活在春天里的。可见,王维诗中充分的表现出他对'禅“的悟道和现实意境的结合。
    3.以禅法入诗。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王维《饭覆釜山僧》
    该诗的前六句写晚年的兴趣、候僧、僧至等事,后八句写与客僧参禅悟道的情形。重点在后八句,绝妙之处也见于后八句。“藉草饭松屑”至“鸣罄夜方初”四句,写修行、习法。“松屑”,指松子、松实,它被修行者奉为果腹健体之妙物。南朝梁江淹《青苔赋》:“咀松屑从高想,奉丹经而永慕。”胡之骥注:“刘向《神仙传》曰:‘偓佺好食松实,能飞行,速如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时受服者,皆至三百岁。’”凭草而坐,以松子为饭,确是既简朴又脱尘绝俗。肚腹之饥解决后,又进精神食粮。佛教徒们的精神食粮“道书”,亦即是各种佛家经典。“焚香看道书”,在氤氲香雾中慢慢咀嚼、品味佛理禅味,自是别具一番风味。而随着香雾的袅袅飘散,习法者慢慢进入了冥思苦想、“修心”“见性”的阶段,以至屋内点灯才知白天将尽。而随声声磬响,又一个修习时间到来了。这就是“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所描绘的场景。《遗教经》曰:“汝等比丘(僧人),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王维等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律己了。
全诗结尾四句,写悟道。“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两句,描绘了悟得静寂的真谛后全身心解脱束缚的那种极乐感觉,展现了禅宗弟子悟道时的“顿悟”境界。“一悟”之“一”,有的版本作“已”,其实只要稍为考察,即可知应以“一”为是。用“一”字,两句诗就不仅表现出了参禅人悟道之时那出乎意料的、按捺不住的喜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出色地再现了“顿悟”境界。“已”则没有这种含蕴。“顿悟”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所谓“顿悟”,也就是说,成佛不一定要长期修习,而在于刹那间的领悟。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坛经》法海本)。王维于此,是深有所得的。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两句,是留客的话。何必多想回去之事呢?这世界,这身体,都是虚幻的。这又是一层悟境。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坚、湿、暖、动四大性能暂时聚合生成的,因此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并且,即使是合则生时,调合之四大也不是在固定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后一分钟的物和我并非是前一分钟的物和我,因而四大皆空。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也是虚幻的。寻常留客的话竟不失佛法之精要,两者融合得又是那样的天衣无缝,由此也可见王维悟道之深,诗法之妙。王维曾赞扬惠能大师:“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他自己也可说是臻此境界了。
     宋诗宋词的禅宗思想
    1. 宋诗词里的禅宗思想,苏轼是最典型的代表
    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顺应自然而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获得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禅宗思想就是超越思想。两宋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并渗入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中,深刻的影响着词的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典型的代表。禅宗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苏轼,他是一个全才,其人生经历曲折复杂而丰富,一旦处于逆境,心态总是调整的很快,与其深受禅宗影响,将之作为心理支撑不无关系。苏轼学佛,有家学渊源,也有自己的爱好。他们父子均与禅师僧人关系密切,本人更是与众多禅宗大师有着广泛的交游。嘉佑元年,初到京师,即与怀琏结为至交,后去杭州,怀琏也离京赴吴,二人情意更加密切。元丰三年,谪居黄州,结识安国寺住持继琏禅师接受佛家空静学说的思想。后在汝州、金陵、常州、杭州等地,均游览名寺,结交禅师名流,尤其贬往惠州途中,游览禅宗六祖惠能开坛讲道的南华寺,颇多感触,留下了《南华寺》一诗,自称是修行学佛之人,入世做官是一念之差,才遭受贬谪之苦。我有一个论断,关于苏轼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甚至被发配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最后还能活到六十多岁,其中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诗词的抒发,排解烦忧;二是修行学佛,清静自在;三是始终有知己相守,灵魂相伴。此处就不展开了,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话题论述。总之他和大德高僧们的交往和学佛修行,对他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大有帮助,所以才成了“长寿”之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送钱穆父》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达观的苏东坡和他达观的友人是不会作儿女沾巾之别的,所以词人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转向整个人生,由惜别惆怅之情转变为达观的宽慰。当时词人被召还,钱穆父仍旧外任,因此他安慰友人:人生如同逆旅,我虽内召,但我们都不过是逆旅行人而已。世事本来变化莫测,我们不必忧愁,还是“依然一笑作春温”,以平静的心情来对待它吧。最后几句感情是很复杂的——是安慰朋友,也是与朋友共勉;是表达自己旷达情怀,其中又不无失意之感。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人生,是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化解痛苦的结果。他这样做,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回避矛盾,而是体现出他应对严酷现实环境的高超能力,带有从政策略上的因素,也是他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和自己实践体验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中国禅宗讲顿悟,崇尚一念觉悟即可成佛。所以一再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的悟道方式,突出的就是一个“悟”字。“悟”就是领悟、感悟、觉悟,“拈花微笑”就是典型的“悟”。有一次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和众多弟子在一起。当时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并以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时释迦佛登座,拈花示众。与会大众皆罔然不知所措,唯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他得佛心印,传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之正法眼藏。后世以"拈花微笑"为佛教用语,指禅宗的“以心传心”。以“拈花微笑”比喻参悟禅理的样子,亦可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比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是苏轼《琴诗》之本,经苏轼点化,更有禅机。此诗在儿童般的天真发问中,阐述了耐人寻思的理趣,表明了禅与诗的密切联系。美妙的音乐究竟从何而来呢?如果说是来自琴上,把琴放进匣子里为什么就听不到呢?如果说以手抚琴,才能产生音乐,音乐来自手指,那么你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音乐呢?美妙的音乐究竟从何而来,是来自琴弦,还是来自手指,苏轼在这首诗中均已作了否定的回答。确切地说,美妙的音乐既不是来自手指,也不是来自琴弦,而是来自演奏者的心,“心”的颤动牵动手指的运动,而后颤动琴弦,发出了美妙的音乐。这与慧能在广州制旨寺面对三千僧俗所讲的“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不是同出一辙吗?所以苏轼从抚琴中悟出的道理,即是美妙的音乐是通过人的大脑指挥着人的心理和生理的一系列活动来形成的。既无法用量的数字来加以测定,也无法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具体阐述,它只能如佛祖拈花一样,通过心灵感受来领悟其愉悦和忧伤。
    1. 王安石晚年诗作中的禅宗思想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长期以来,关于王安石与禅宗关系的争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其早年主张儒学,晚年才皈依禅宗;另一种则认为王安石一生都将禅宗作为“世俗生活的调剂补充”。在主持了将近八年的“熙宁变法”之后,晚年退隐钟山,清心寡欲,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深缘。从“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开拓创新,到“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南山北路欲无”的怡然自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洒脱,到“何须更待黄粱熟,始知人间是梦间”的超然物外。应该说,他晚期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在内容与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面两首都是他的佛诗,既是修行,又是悟道,充满了“空寂”和“无为”。
无动行善行,无明流有流,
种种生住灭,念念闻思修,
终不与法缚,亦不著僧裘。
                               ——王安石《无动》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王安石《梦》
    禅宗的诗,无论在体裁,或在内容上都是丰富的。本来禅宗是以“不立文字”为宗旨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成为大立文字,而且文字越造越多,这似乎有违禅宗的本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禅宗诗词的理解,只要我们抓住了禅宗的本质,就能够对禅诗入门,进而把握它的真谛。古人云:“文以载道”,“诗言志也”。唐诗宋词也是一样,禅宗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文化。它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引起了社会反响,更引起了士大文人的兴趣。无论是”载道“还是”言志",都是心灵的透射,都是从心里流畅出的句子。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以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环境,从而营造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其中末句的“毒龙”是出自《涅槃经》来喻内心的欲望和妄念。这深山孤寺正是安禅的好地方,通过安禅祛除内心的妄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这时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两句,是留客的话。何必多想回去之事呢?这世界,这身体,都是虚幻的。这又是一层悟境。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坚、湿、暖、动四大性能暂时聚合生成的,因此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并且,即使是合则生时,调合之四大也不是在固定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后一分钟的物和我并非是前一分钟的物和我,因而四大皆空。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也是虚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顺应自然而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获得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禅宗思想就是超越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诗词的抒发,排解烦忧;二是修行学佛,清静自在;三是始终有知己相守,灵魂相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人生,是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化解痛苦的结果。他这样做,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回避矛盾,而是体现出他应对严酷现实环境的高超能力,带有从政策略上的因素,也是他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和自己实践体验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拈花微笑”比喻参悟禅理的样子,亦可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8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