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注释
韩绰:作者同僚,作者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教:使,令。
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作过推官和掌书记,与时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杜牧在韩死后作《哭韩绰》诗,足见其深厚交谊。
前两句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因此在北方人眼里扬州就是“江南”。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地表达出来了。
三四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杜在扬州任职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流连忘返呢?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透露了诗人对扬州醉心不已生活的怀恋,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