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革除内心的私欲。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