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原因之探究

[复制链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上,宋代在反对浮靡文风中也在走复古道路,其目光投向晋宋,甚至再前的“古诗”时代,认同其高古朴素、自由无为的艺术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等看重古诗的高风绝尘,欣赏陶诗的超然。陶诗的超然自然是迎合了宋代诗歌在复古中欲求超越唐代的意旨。总之,宋代的复古革新运动把文人墨客带到了陶渊明的近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性命之理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老问题,佛道之学深入人心并蔓延,自然会使老问题生出新观点。虽然宋代学术界不时有排斥佛老的口号,但这并没有影响儒、释、道三教在宋代的交融。佛学的空寂、冥悟,道家的虚静、逍遥,与儒家的温柔敦厚、治心是极相亲近之说,正是基于这相近相通的层面,宋代出现了儒为主佛道次之的三教合一之学——理学。理学家出入佛道最后所要完成的就是营造一个与“天国”、“彼岸”相媲美的“入圣”境界,从而使儒学面目一新,并达到其“修己安人”的社会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人之感情相对于唐人的,有进入“老”境之感。“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美人迟暮的悲伤是宋代文人士子的感情基调,偶尔的金戈铁马之声只是已经兴不起风浪的“老”之心态所产生的几个浪花而已。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伟大诗人虽早年豪健清雄,但后期多萧散简易。这种感情基调是与宋代用人尤其看重“老成持重”相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朝代对前人的接受是以该朝代思想感情上的特点为决定因素的,宋代思想上的禅定状态和感情上的进入“老”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陶的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是自宋代开始的,并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中。宋人的平淡诗观是与梅尧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真正“古”而能“淡”的当是梅尧臣了,梅诗笔尚朴拙,意象清雅,立意平实,又多用五言,长于五古,相对于西昆体之七律的丽密致,相对于石延年等诗的慷慨任气和苏舜钦七言古诗的宏壮豪犷,都显出十足的平淡气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所谓平淡中之“至味”、“奇趣”,主要是萧散野逸之趣,因此苏轼的平淡诗观较之梅尧臣就更为直接地与陶渊明联系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9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庭坚追求“萧然于绳墨之外”,无意为文而意已至的妙境,他论陶也取向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2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