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词牌喝火令
1、喝火令,词牌名,调见《琴趣外篇》载北宋黄庭坚词,以其词《喝火令·见晚情如旧》为正体。
双调六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七句四平韵。
始兴年代~宋代
流行年代~清代
最流行年代~当代
词牌沿革~(属信口开河之說)
喝火:安徽庐江传说,南唐伍乔为追求心仪女子,按照女子的要求喝下带火的烧洒,成就终身良缘。调名本意即以令曲的形式歌咏喝下带火烧酒以求偶的风情逸事。
格律说明~
定格:双调六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七句四平韵。
重要提示~
后段句法,若准前段,则第四句应作“星月雁行低度”,今叠用三“晓也”字,摊作三句,当是体例应然,填者须遵之。
正体格律对照(变体从略)
例词:《喝火令·见晚情如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禁。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本词牌特点~
一,
只有平,仄,无中。
另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两仗、三枪、一破、一衬、一应。也是喝火令正格必须要遵守的。
有一种說法,本词牌是从南歌子词牌演化,托胎而来。虽无严格权威考证,但从词格上看确也极为相似。(其声情选用可参考南歌子入仙吕调)。
二,
喝火令词牌格律与句式:
格律:《喝火令·见晚情如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句式:
212,212,2221。222,212。
221,221,2212。22,212。222,212。
三,本词句式结构以五言律句居多,所以如能熟练掌握五言律绝,则对写本词有很大帮助。
四,题外话
在清代还流行过另外一种变格,这种变格的主要特色是下片不再按照三迭句填,而是按照两迭句填。
这种变格目前最早可见的是陈维崧的《喝火令·偶忆》,其词曰:
架上红鹦鹉,帘边玉辟邪。兜娘懒上卓金车。倭堕一窝,浓绿未成鸦。
娆我春吹笛,邀人夜斗茶。而今庭院隔天涯。记得沿街一树粉梨花。记得花阴微露,几扇绿窗纱。
该体与宋人的《喝火令》之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上片尾均,这种格式有时候也可以填成四字一句、五字一句,异于黄庭坚的六字一句、五字一句。经过这样的变动,可以是上下段第四第五两句变得更为整齐;在下拍的排比迭句有了很大的改换,黄庭坚的为三句式同字排比相迭,而这一变体则仅二句同字反复相迭。 一句九字在语意上更为紧密,常常是一气呵成,故不必填成四字一句、五字一句,而可径填为一个九字句。如本文所举数例,实际上都已经变化为二字逗领七字一句了,如果非要在四字后读断,反而给人做作感。
这种填法,基本就占了半壁江山,直到民国,还有余绪,弘一法师就有这样体式的一首:
(比较喜欢这一首)
故国鸣鸲鹆,垂杨有暮鸦。
江山如画日西斜。
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
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
洛阳儿女学琵琶。
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
不管冬青树底,
影事一些些。
这种运用反复进行渲染的修辞手法,相对于黄庭坚式而言,句式上更工整些。同样的例子还有清人吴蔚光的。(略)
细玩味可发现,下片除了只有两句反复外,第五拍的反复句中,作者都有意在起首二字的反复之余,还会特意重复前一句的某几个字,从一字到多字不等。如此更可以对所抒发的情感进行反复的揉捻深化。
补充說明:
历史上黄的喝火令一词是一孤体,别无其它作品以供参考。自清以后,词人又演义出不少变体,各有千秋。我等不必追究各体的优劣,高下,只要喜好即可。但若作纯探讨来讲,还是以正格为主。
另外至今未发现任何词谱上明文规定正格喝火令必须要秉承那个十字要诀。(两仗,三枪,一破,一衬,一应。)故不必拘泥于一体。
只管信马由缰,尽情发挥,写着痛快,读着痛快即可。 |
|